实习篇

1.如何建立人际网?

"人际网"(Social Networking)是美国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。大学的职业导师、各类的演讲者会不断提醒你,要抓住任何机会"建立人际网"。那么如何"找到人际网","建立人际网","保持并且利用人际网"呢?

波士顿是一座学术氛围很浓的城市。BU学生有很多机会:比如参加学校clubs,例如QST的金融club,85 boards(女生网络)等等。同时,学校也会提供很多其他的机会,像QST的Connect to Success,就是提供机会与校友建立联系。我们BUCSSA也致力于为同学们提供各种机会,历年举办一系列学术组织和工业界联合会在BU的活动,帮助中国学生拓宽网络。总之,多参加和自己兴趣和职业发展相关的活动,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,寻找和社会建立联系的渠道。投递简历时也应广撒网,多投递。此外,其他学校的活动和组织也非常值得关注,如Harvard的中国创业论坛,每年都会邀请许多中国顶级CEO和各方成功人士一起讨论经济形势。

活动分为以下几类:

2.如何打造简历?

学校有专门的职业发展服务中心,有专门的老师帮助你修改简历,需要预约。如果直接上门,只有15分钟的服务时间。每个学院也有相关的工作机会信息和就业服务部门。

撰写简历有一些基本原则:比如长度必须在一页内,尽量只保留最近两年的信息,每句话以动词开头且不要超过一行,多用量化的数据等等。

求职信也叫Cover Letter,大部分公司都会要求你在申请时提供。

3.如何在美国面试?

美国的面试首先需要你流利的英语水平,和对自己求职背景的自信。面试官非常重视你的跨文化教育背景,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领导力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。这些都会在他们对你所提的问题中展现。面试的问题很多都是关于应聘者的性格测试。电话面试和当面面试的本质一样,但需要应聘者更加专心和快速的反应能力。面试前可细心搜寻一下有关公司的介绍和新闻,准备一下可能被问到的问题和要问面试官的问题。面试当天一定要穿着得体,按时到达面试地点。建议多做几次模拟面试以便消除紧张心理,轻松发挥。面试过后要注意与面试官保持联系,问清什么时候得到答复,以便follow up。

面试必须准备的问题是:你为什么对这个行业感兴趣,为什么对这个公司感兴趣,为什么对这个职位(Function)感兴趣,你最大的三个优点是什么,最大的缺点是什么;列举一个领导力的例子,团队合作的例子,解决团队矛盾的例子,在有限的信息下做决定的例子,在工作中教会别人一项工作技能的例子,平时有什么兴趣爱好等等。美国人更喜欢一个善于团队合作的人而不是喜欢单枪匹马单干的人,团队合作体现在解决纠纷、影响他人、帮助队友完成任务等等。

4.如何在Career Fair上建立关系

事前对感兴趣的公司和人做研究,是非常有必要的。若想在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,就必须主动去提问,争取机会与演讲者或招聘者交流。其实就在短暂的时间里让对方对你留下好的印象,然后要到名片。会议结束后,24小时内发感谢信给与你交流过的演讲者或招聘者为佳。若他/她们回信了,就进一步请求和他们接触,和他们打电话请教职业相关的问题,请他们见面喝一杯咖啡,让他们给你其他相关人的联系方式,给你提供他所在的公司的面试机会等。如果之后能够经常书信往来,或会面,那你就拥有了一个前辈导师。不过,此时不应该太功利性,不是每个你建立的人际关系就一定会给你提供一份工作。其实,当我们聆听前辈们的经验时,就已经帮助我们成长和增长知识。

5.Internship

Career fair这种活动人流大,有时难免走马观花。另外一种方式是找到目标,主动联系。实例:一个本科生想到美国一名企内的市场部实习,于是她就在网上搜索出了此公司高管的名字。其实美国的工作邮件地址大多是姓名排列组合一下,然后@在公司网址。那个本科生就猜她想见的经理的邮件网址,向经理发了邮件。当然,如果直接向经理要实习工作,恐怕连拒信都没有,因为那个经理根本都不会打开邮件。所以,那个本科生就解释说需要前辈们的指导,提醒经理回想当年,他/她也曾年轻过迷茫过,于是请求这位前辈给予人生指导。果然,经理热心地回复了,他们也就建立了联系,最后经理主动提供了她实习的机会。或许,在许多中国人看来,这位本科生着实有走"后门"的嫌疑。但相信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,那就是她是靠自己努力争取到了敲门砖。用句老生常谈的话,"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"。

总之国际学生在美国要找到实习,一定要比别人多花时间与精力,多咨询,多尝试,多练习。美国机会很多,但把握住很难,希望你能抱着破釜沉舟的信念和勇气,用自己的努力和实力攀登人生巅峰。